距开幕还有0

长沙国际绿色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
博览会暨世界建造业大会

Changsha International Gree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Expo & World Construction Conference

时间:2024年11月7日-9日

地点: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地铁2号线/4号线,光达站)

《中国房地产报》刊发中建科技叶浩文董事长专访


       

     8月25日,《中国房地产报》在头版刊发对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叶浩文的专访。专访中,叶浩文董事长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难题及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安全问题、数字化工具应用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介绍了中建科技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成果、“REMPC五位一体”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势及中建科技雄安分公司定位。专访内容同时获中房网、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网等媒体转载。

  全文内容如下:

       叶浩文:成本高是因为没做真正的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否安全?建筑成本高会不会导致房价上涨?多年来,人们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疑问一直存在。从1999年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到2010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再到2016年的装配式建筑,中国一直在探索建筑行业革新的方式。对于装配式建筑成本高的争议,8月17日,中建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建科技董事长叶浩文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回应:“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是因为你没有在做真正的装配式建筑。”

  中国房地产报:自2016年以来,被称为“建筑业革命”的装配式建筑在全国铺开,面临着早期市场必然面对的行业痛点,你如何看待装配式建筑目前的发展现状?

  叶浩文:装配式建筑近两年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政策的支撑下,装配式建筑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二是基础技术标准基本形成。继国家三大标准规范实施后,全国各地也出台了各类标准规范200余项。三是试点示范成果基本形成。经过近几年发展,全国涌现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2017年11月,住建部认定了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四是行业评价标准基本形成。《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进一步确立了住宅全装修发展模式。五是市场培育工作基本形成。据统计,2017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已达1.6亿平方米,占新建房屋建筑面积比例近9%。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还直接带动了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装配化装修、设备制造、运输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也逐渐显现。

  中国房地产报: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又是什么?

  叶浩文: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发展难题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技术体系还不够完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且系统集成度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标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发展滞后,设计和加工生产、施工装配等产业环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设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高效加工、高效装配、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的协同配套不力;BIM信息技术对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平台支撑。二是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适应于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工程招标、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机制滞后,在很大程度造成了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的不确定性。比如说,钢筋套筒连接技术作为一项较为成熟可靠的关键技术,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不注重工人培训、流程引导、过程监控和技术革新,就会从根本上颠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造成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三是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目前,很多开发、投资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装配式工程项目上实行工程总承包的优势,还热衷于过去那种大包大揽、切块招标的做法,对推行工程总承包这种模式不积极,甚至是抵触。虽然行业主管部门一直在大力引导,但从整体上讲,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组织方式也还没有取得根本转变,也直接影响到装配式建筑在质量、工期、成本以及节能等方面的建造优势没能充分体现。四是人才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起点低,人才储备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加之近两年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升温,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局面,并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领域呈现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的现象。同时,社会对产业工人队伍的培养培训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技能水平低、离散程度高”的农民工队伍,还难以有效适应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化生产要求。五是舆论引导还不够完善。社会大众对装配式建筑的疑虑重点,包括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装配式建筑灌浆套筒质量和装配式建筑功能品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普及性的宣传引导。

  中国房地产报:装配式建筑是国家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市场积极性一直不高,尤其是保障房项目,对成本控制更加严格,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叶浩文:目前中国装配式建筑成本在现阶段比现浇结构的成本要高。其主要原因,一是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不先进,标准化设计不够。我们的设计施工是分开的,标准化程度很低,现场的现浇手工的东西,拿到工厂还是手工,还要把它浇铸完了,预制好了发到现场去,这样它成本还多了运费,肯定也是高。二是装配式建筑项目没有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当前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的项目还较少,而且往往不是设计施工一体,还只考虑主体构件,没有把围护墙体、机电、装饰统筹来考虑,这样成本也就上去了。三是装配式建筑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未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深圳长圳有个115万平方米的人才安居项目,执行国际通行的设计施工一体EPC模式招标,政府按传统建造方式测算的拦标价是60亿元,竞标企业按装配式建造方案的报价均不到50亿元,都比拦标价低。说明装配式建筑只要有一定的规模量,而且真正按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模式来实施,其建造成本并不高。

  中国房地产报:现在很多人担心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问题,你如何看待?

  叶浩文:应该说,前段时间谈得比较多的灌浆套筒技术,在工艺上已经很成熟了,也是有标准规范支撑的。只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监督不到位、做得不好,就可能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也是存在的。这就跟我们早期搞商品混凝土一样,在初期阶段,混凝土标号也是很不稳定,如果对混凝土标号不进行严格的监督,也会存在质量问题。套筒灌浆也是同样,技术标准上已经完全成熟了,只要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操作不走样,它就是好的。

  中国房地产报:中建科技作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家拥有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这两年在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方面是否有新的突破?

  叶浩文:中建科技创新提出“三个一体化”技术路径,创新实践了平面标准化、立面标准化、构件标准化和部品标准化的“四大标准化”设计技术,形成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技术体系》《高层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等三大产品体系。主导设计了深圳祥心路保障房、甘肃兰泰棚户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楼等各类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工程项目。我们研究的标准化设计,重点是平面标准化设计、立面标准化设计、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和部品部件的标准化设计,这四个标准化设计就构成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四个标准化”是降低建造成本,便于工厂自动化、规模化加工、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我们中建科技在率先研究推广。

  结合工程示范,中建科技还在不断完善多种装配式建筑产品技术体系,主要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预应力框架结构体系、混凝土叠合墙体系、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混合结构体系、模块化技术体系、装配式木结构技术体系等。

  中国房地产报:中建科技集团是全国第一家实施“REMPC五位一体”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企业,你认为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什么?

  叶浩文:概括地讲,就是能有效解决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项目建造过程还普遍存在的科研、设计、制造、采购以及工程管理相互间不能有效协同的问题。中建科技在业内率先提出并高效实践了“研发+设计+制造+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REMPC五位一体工程总承包模式。

  中国房地产报:你认为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应该如何更好地应用数字化工具?

  叶浩文: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发展数据中国,去年麦肯锡发表了一个全国性BIM技术发展报告,建筑业排在倒数第二个,排在最后的是农业,说明建筑的信息化还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发展数据建造、智慧建造,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支撑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个关键技术。采用BIM信息技术,我们设计的图纸直接交由工厂去加工,到现场去装配。信息化可以实现数据图纸的共享共用,可以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可以降低错误率,可以实现方案设计、优化设计、各项设计工作同步进行,可以实现设计跟加工跟装配这些图纸随时共享、共用,可以极大地减少工程建造过程中的“错漏碰缺”。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看到今年6月,中建科技进驻雄安,你如何看待雄安分公司在雄安的未来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叶浩文:中建科技自去年以来,就一直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的相关规划工作。雄安新区将建设成为以装配式建筑为主的绿色智慧新城,而这正是中建科技的主营业务方向。此次我们正式挂牌成立中建科技雄安分公司,就是坚定执行中建集团战略决策的具体举措,我们将遵循股份公司确定的“四商一体”发展模式,服务集团整体统筹,充分发挥中建科技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方面的优势,紧密联动中建系统各单位力量,为共同打造“智慧建造标杆、绿色生态典范”的雄安新区贡献中建智慧和中建力量。

  上半年,中建科技快速介入雄安新区绿色智慧建筑研究,承担《雄安新区绿色建造导则》和《雄安新区绿色生态系统导入》等多个课题,参加了《雄安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雄安新区绿色建材导则》等,为千年雄安新区建设的高标准建设规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